<strike id="h55fp"><b id="h55fp"></b></strike><address id="h55fp"><nobr id="h55fp"><meter id="h55fp"></meter></nobr></address>

          <sub id="h55fp"><listing id="h55fp"><mark id="h55fp"></mark></listing></sub>
                  立即咨詢
                  您當前的位置:職稱驛站 > 論文 > 行政論文 > 思想政治論文職稱驛站 期刊論文發表咨詢 權威認證機構

                  馬克思青年時代對貨幣認識的演進分析

                  職稱驛站所屬分類:思想政治論文發布時間:2022-04-14 09:09:58瀏覽:

                  青年馬克思對貨幣認識的演變是理解青年馬克思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線索。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將貨幣視作支配市民社會的利己主義原則的表現,認為貨幣是人的異己本質。

                     摘 要: 青年馬克思對貨幣認識的演變是理解青年馬克思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線索。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將貨幣視作支配市民社會的利己主義原則的表現,認為貨幣是人的異己本質。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同樣將貨幣視作人異化的類本質和外化的能力。在《穆勒摘要》中,馬克思發現了貨幣與資產階級生產方式之間的本質關聯,從而在對貨幣的理解上取得了重要推進。此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進一步探討了貨幣與資產階級社會本質特征的關系問題。青年馬克思通過對貨幣的認識,初步實現了貨幣拜物教批判,接受了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性,并對同時代的唯心主義哲學和改良主義,以及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進行了批判。

                    關鍵詞 : 青年馬克思;貨幣;價值:

                  東方論壇雜志

                    《東方論壇雜志》注重性、學術性,努力做到風格清新、雅俗共賞。創刊于1988年,經新聞總署批準公開發行的專業性學術期刊,CN:37-1216/C。創刊以來一直是各種社會信息交流的重要平臺。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young Marx's understanding of money is an important clu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Marx's thoughts. In On the Jewish Problem, Marx regarded money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principle of egoism that governed civil society, and that money was the alienated nature of human beings. In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1844, Marx also viewed money as the alienated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bility of objectification. In Marx's Notebook Comments on James Mill, Marx discovered the essential connection between money and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making an important advanc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ney. Then, in German Ideology, Marx further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and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bourgeois society. Through his understanding of money, young Marx achieved his initial criticism of money fetishism, embraced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criticized idealist philosophy and reformism of his contemporaries, as well as bourgeois ideology.

                    Keyword: young Marx; money; value;

                    對于剛剛步入現代社會的人來說,貨幣具有異乎尋常的魔力。貨幣對一切舊社會關系的破壞,對一切舊價值觀的夷平,以及貨幣所塑造的一系列新的社會關系和價值觀,是任何一個步入現代化進程的國家和民族都要遭遇的最直接、最突出的社會現象,也是近代以來諸多思想家關注的問題。馬克思也不例外。遺憾的是,以往的研究者對馬克思的貨幣問題并未給予太多的注意。歷史上,在這一問題上做出專門研究的,只有20世紀20年代德國學者、法蘭克福學派成員之一弗里德里希·波洛克1,以及蘇聯早期經濟學家伊薩克·魯賓2,而他們更多是立足于馬克思成熟時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資本論》等著作來進行研究的。至于青年馬克思思想中的貨幣問題,則鮮有人問津。在青年馬克思著作里,貨幣是一個具有關鍵地位的問題,它貫穿于馬克思1843—1846年哲學世界觀發生重要轉變的幾部核心著作之中,構成理解青年馬克思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線索。

                    一、對貨幣問題的首次遭遇:《論猶太人問題》

                    貨幣問題第一次進入馬克思的理論話語之中,成為建構其理解現代社會特征的支撐點,是在寫作于1843年10月到12月中旬的《論猶太人問題》之中。在這篇文獻里,馬克思將猶太人的解放問題,從布魯諾·鮑威爾猶太人應從自己的宗教中解放出來的主張,推進到人類解放和社會解放的議題之上。在馬克思看來,鮑威爾的主張并不符合完成政治解放的國家的實情,因為在完成政治解放的國家里,人們不需要從宗教中解放出來,宗教反而成為人的私事;既然政治解放并不以宗教解放為先決條件,那么宗教解放就并非必須的。但在完成政治解放的國家里,宗教并未消失,反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與政治并行不悖的一部分,這就昭示了政治解放的不徹底。3在完成了政治解放的國家里,人處于雙重的生活之中,同時作為國家層面的政治的、代表普遍利益面相的公民(citoyen),和作為市民社會成員的經濟的,代表私人利益面相的布爾喬亞(bourgeois)。4這種人的分裂,是資產階級政治解放的不徹底性的充分體現。在指出這種分裂后,馬克思更進一步指出,這兩重主體并非形式上簡單對立的,相反,二者內在深刻地統一在一起,因為“不是身為citoyen[公民]的人,而是身為bourgeois[市民社會的成員]的人,被視為本來意義上的人,真正的人” 5,這就是現代社會的獨特之處。而這種統一的基礎恰恰在于,現代社會的全部矛盾正蘊含于市民社會的邏輯之中,政治國家是市民社會內在矛盾的必要補充,公民是追逐特殊利益的、利己主義原則的布爾喬亞的必要補充,F實的市民社會的利己主義原則,才是這種二重化和分裂的根源。猶太人的世俗生活原則,恰恰與現代的市民社會的統治性原則相一致。因此,猶太人的解放,就必須內嵌于人類解放和社會解放之中方才能實現。

                    

                  1.png

                   

                    正是在以上語境之中,貨幣出場了,因為金錢正是猶太人身上所體現出的現代社會的世俗的神。所以,從“經商牟利和金錢中解放出來……就會是現代的自我解放了”6。這樣,馬克思借助于猶太人問題這個中介,完成了對現代社會的支配性原則的指認,這就是金錢所代表的利己主義原則以及“現代的反社會要素”7。代表公共利益的社會性和政治性要素,在現代社會只是金錢所代表的利己主義原則的必要補充和衍生,政治在觀念上“凌駕于金錢之上,其實前者是后者的奴隸”8。這樣,問題就被推進到市民社會之上。接下來,馬克思做出了《論猶太人問題》中關于貨幣問題的最重要表述:“實際需要、利己主義是市民社會的原則;只要市民社會完全從自身產生出政治國家,這個原則就赤裸裸地顯現出來。實際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金錢。”9在這里,馬克思對貨幣所做出的第一重認識,就是發現了貨幣是市民社會原則的化身。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洞見,因為馬克思對貨幣的認識,從一開始就截然不同于政治經濟學家們將之視作非歷史的、自然性的存在的做法,但馬克思此時對貨幣的認識仍停留在較為簡單的維度之上,因為只要追問一句“為何貨幣一定從市民社會中產生”,問題就將到達一個全新的境界。但此時的馬克思并不可能做出更多的認識,而只是繼續慷慨激昂描述金錢所代表的原則:“金錢是以色列人的妒忌之神;在他面前,一切神都要退位。金錢貶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變成商品。金錢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獨立自在的價值。因此它剝奪了整個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價值。”10接下來,馬克思做出了關于貨幣的第二重認識:“金錢是人的勞動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異化的本質;這種異己的本質統治了人,而人則向它頂禮膜拜。”11在這里,青年馬克思以我們熟悉的人本主義邏輯來界定貨幣:它是人的勞動和人的存在的異化的本質。在下文中,馬克思對這一認識做出了兩點補充:其一,在私有財產和金錢的統治下,造成了一種蔑視和貶低自然界的自然觀12;其二,人只有借助于金錢這一異己本質的作用,才能實際進行活動和生產。13

                    可以看到,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借助貨幣所進行的市民社會批判,已經存在一些獨到的洞見了。借助貨幣問題,他實現了此后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借助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得出的異化勞動思想的幾個關鍵問題式。但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貨幣的認識已經開始逐漸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二、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穆勒摘要》:對貨幣理解的重要推進

                    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曾經將貨幣和私有財產相并列,共同視作人的異己本質。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則將關注點更為聚焦于私有財產之上,用異化勞動來解釋私有財產,并用這種解釋方式展開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馬克思在闡明自己的研究任務時,已經用“貨幣制度”來指稱他所面對的社會:“因此,我們現在必須弄清楚私有制、貪欲以及勞動、資本、地產三者的分離之間,交換和競爭之間、人的價值和人的貶值之間、壟斷和競爭等等之間以及這全部異化和貨幣制度之間的本質聯系。”14在“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一節中,馬克思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邏輯學是精神的貨幣,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價值。”15這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以政治經濟學范疇來理解黑格爾哲學的著名判斷,貨幣在這里便等同于黑格爾哲學里“精神”的邏輯學。正如邏輯學是精神的同一性環節,貨幣所扮演的正是這種客觀的等同性作用。在這句話里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已經將貨幣等同于“價值”,這當然還遠非對這兩個范疇的科學理解,但貨幣所具有的客觀抽象性、等同性的功能已經進入了馬克思的視野。

                    較之于以上兩處關于貨幣的簡單表述,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三筆記中有專門一個補充片斷探討“貨幣”。他首先強調了貨幣所具有的能夠購買一切的特性和能力:“貨幣,因為它具有購買一切東西的特性,因為它具有占有一切對象的特性,所以是最突出的對象。貨幣的特性的普遍性是貨幣的本質的萬能;因此,它被當成萬能之物…… 貨幣是需要和對象之間、人的生活和生活資料之間的牽線人。”16貨幣的獨特性,就在于具有聯系一切人和物的普遍性中介,這一理解和前文“邏輯學是精神的貨幣”語境中的運用具有相近的內涵。那么,貨幣所具有的通約、交換一切人和物的“神力”是怎么來的?接下來,馬克思再次重復了《論猶太人問題》中對貨幣所做的第二重界定,那就是認為貨幣是人的異化的本質。“貨幣的這種神力包含在它的本質中,即包含在人的異化的、外化的和外在化的類本質中。它是人類的外化的能力。”17可以看到,馬克思在這里仍然在用一種典型的抽象的、帶有較強的人本主義色彩的方式來理解貨幣,認為貨幣是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和外化,是人外化的能力,還是一種抽象的表達,因為這里的“人”和“人類”,以及“本質”和“能力”都停留于一種抽象性之中。馬克思接下來對這一理解做了更進一步的展開,他指出:“貨幣是一種外在的、并非從作為人的人和作為社會的人類社會產生的、能夠把觀念變成現實而把現實變成純觀念的普遍手段和能力。” 18由此可見,貨幣是一種異己的、反社會的力量,正因此,貨幣使“人和自然界的現實的本質力量”同時變成了“純抽象的觀念”,也就成為一種“不完善性和充滿痛苦的幻象”,而貨幣又進一步將現實中的不完善性和幻象固定為“現實的本質力量和能力”,于是貨幣便造成了個性的顛倒。19事實上,貨幣拜物教的初步內涵在這里便已經有所體現了。

                    馬克思關于貨幣問題的關鍵推進,發生在《巴黎筆記》中的《穆勒摘要》之中。根據MEGA2的考證,《穆勒摘要》的寫作時間在《巴黎筆記》的后期,此時,馬克思對于政治經濟學的理解有了較大進展。因此,在《穆勒摘要》中,他超越了《論猶太人問題》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貨幣所做的抽象的、帶有人本主義色彩的理解,開始進入到對貨幣和資產階級社會內在關系的討論。

                    在《穆勒摘要》的第三部分“論交換”中,馬克思集中闡發了他對貨幣的新理解。在他看來,穆勒和李嘉圖在談到“貨幣和金屬價值的這種平衡并把生產費用作為決定價值的唯一因素”時,看不到在生產費用決定價值的規律之外,還有需求和供給的處于現實運動中的矛盾規律,他們無法看到抽象規律是“通過變化和不斷揚棄”才得以實現的。20而要看到這種變化和揚棄中的規律,就要看到交換、看到貨幣。馬克思肯定了穆勒將貨幣稱為“交換的中介”,因為“這就非常成功地用一個概念表達了事情的本質”21。那么貨幣的本質是什么呢?馬克思在這里給出了一個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理解:“貨幣的本質,首先不在于財產通過它轉讓,而在于人的產品賴以互相補充的中介活動或中介運動,人的、社會的行動異化了并成為在人之外的物質東西的屬性,成為貨幣的屬性。”22我們看到,馬克思在這里是從現實維度的產品相互交換的中介活動出發,將貨幣視作在這種中介活動中人和社會的行動異化出的“物質東西”。產品的交換、中介活動和物質東西這幾個表述,正體現出對貨幣的新理解。產品的交換,是現實層面的社會的人的活動;中介的引入,標志著不再簡單將貨幣當作人的異己本質,而是看到它是人活動的環節;物質東西,則凸顯了貨幣的社會現實性。接下來,馬克思將重點落在了中介概念之上。貨幣是人外化的中介,是人之外的、在人之上的本質所進行的“物的相互關系本身、人用物進行的活動”23,這個中介切斷了人和人之間的直接關系,并成為一種新的聯系,從而成為一種真正的權力、真正的上帝。這段對貨幣的理解,看起來更多是以一種抽象的形式即人—物—中介的關系來表述,但馬克思隨后就為其灌注了社會和歷史的內容。

                    借用基督的三段論,馬克思首先以形式邏輯的方式來論述貨幣的形成邏輯,認為它是私有財產和社會之間矛盾的產物:“貨幣按照自己的概念最初代表:(1)為了私有財產的私有財產;(2)為了私有財產的社會;(3)為了社會的私有財產。”24基督是外化的上帝和外化的人,貨幣是外化的私有財產和外化的社會,貨幣和私有財產與社會有著本質的聯系。正因此,馬克思接下來追問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為什么私有財產必然發展到貨幣呢?”答案就在于,私有財產前提下的交換必然發展到價值,價值也就是進行交換活動的人的中介活動的必然產物,這種中介活動最關鍵的特點就在于它并非人的關系,而是“私有財產對私有財產的抽象的關系,而這種抽象的關系是價值”,貨幣就是“作為價值的價值的現實存在”。25在這里,馬克思關于貨幣和價值的討論已經具有非常重要的突破。價值被理解為私有財產之間的抽象關系,而貨幣就是這種關系的“自為存在”。馬克思在下文中對貨幣與商品生產或者說資產階級社會的內在關系做出了更為詳細的論述,主要仍集中在私有財產概念之上。但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只是從異化勞動來理解私有財產以及貨幣不同,馬克思開始具體闡述私有財產到貨幣的發展過程。在這里,私有財產、交換和分工幾個概念處于相互交織的關系之中,私有財產“不再是這種財產占有者的勞動產品”,“脫離了曾是它的生產者的占有者”,26也不再是占有者的個性表現。實際上,這里所說的就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以及產品的分離。私有財產從兩個方面與價值、交換價值聯系在一起,這體現在兩個角度:一方面,私有財產之間的交換,要求相等的東西、等價物的出現;另一方面,勞動成為“謀生勞動”,勞動者必須通過交換來獲得收入來源,但是他的勞動不再是個人的生產,而是以價值、交換價值為目的的生產。馬克思在后一方面的討論更為深入,他認為謀生勞動正是人的勞動的分離,社會的本質要在異化的形式即分工之中存在,而分工之下,占有私有財產的個人,實現其社會本質,就要借助于等價物。他再次給出了關于貨幣的界定:“等價物在貨幣中獲得自己作為等價物的存在,而貨幣現在是謀生的勞動的直接結果、是交換的中介。”27至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馬克思在《穆勒摘要》中對貨幣的理解:貨幣是以分工為基礎的社會結構的表現形式,更為重要的是,貨幣也是私有財產以及謀生勞動的結果。人的本質、社會性的維度在私有財產之下異化為本質的喪失和反社會的利己主義,在新的社會形式中即商品生產社會中,這種社會性的重建必須借助于交換的中介、等價物,這樣貨幣便出現了。

                    馬克思指出了商品生產社會和貨幣之間的本質關系,認為貨幣形式是這一社會內容的必然結果,這標志著他在價值理論問題上的重大推進。圖赫舍雷爾便高度肯定馬克思對貨幣和價值的理解,他指出:“馬克思雖然是以一種還很一般的方式,但他終究已經在《札記》中天才地指出了商品生產和貨幣之間內在的、絕不只是形式上的、而且是本質上的聯系,因而為創立他的貨幣理論奠定了重要的基石。”28

                    三、新的統治形式與資本形式:《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貨幣

                    在完成了對貨幣理論的關鍵推進后,馬克思借助對貨幣的理解,在此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進一步深化了對資產階級社會歷史性的理解。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主題,是對費爾巴哈、布魯諾·鮑威爾、麥克斯·施蒂納等人的哲學展開批判。這一批判所立足的思想資源,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現代社會的研究。在此基礎之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新哲學世界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同時還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征進行了批判分析。在這一語境中,貨幣問題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貨幣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穆勒摘要》中取得的成果。在“圣麥克斯”章中,馬克思借助對貨幣的科學理解,系統批判了施蒂納的哲學。施蒂納以一種唯心主義的方式,以為只要在頭腦中消除了“金錢的真理”的觀念便可以超越貨幣的束縛,對此,馬克思強調:“貨幣是一定的生產和交往關系的必然產物并且只要這些關系存在時貨幣總是‘真理’。”29這一判斷正是基于《穆勒摘要》中對貨幣所做相關判斷的概括。此外,在批判施蒂納哲學的根基即利己主義原則時,馬克思深刻地指出:“這種看起來是形而上學的抽象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中,一切關系實際上僅僅服從于一種抽象的金錢盤剝關系。”30這表明,此時馬克思已經完全不同于《論猶太人問題》中簡單地將貨幣和利己主義原則等同,而是看到了二者的歷史邏輯關系,并從現實的金錢關系來理解利己主義的形而上學抽象。在批判施蒂納所謂“無比性”概念時,馬克思強調,在現代社會,個性已經完全被社會的同一性力量所消滅,而這種力量的表現就是貨幣,一切人和物都要由它來衡量,貨幣因此是“衡量一切人和物的tertium compara-tionis[用作比較的根據即標準]” 31,是一切事物的共同尺度。

                    除了對《穆勒摘要》的延續以外,《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貨幣的新發展,則是以歷史的、具體的方式,將貨幣作為理解資產階級社會關系核心特征的重要環節,以區別于前資本主義社會。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主手稿第三部分,馬克思主要對資產階級社會的形成及其歷史特征進行了批判的考察。他首先詳細比較了前資產階級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的不同特征。例如,前資產階級社會處于地域局限性之中,而資產階級社會則產生了發達的分工與廣泛的貿易;前者受自然界的支配,而后者受勞動產品的支配;前者居于統治地位的是地產,而后者則是積累起的勞動即資本占統治地位;前者之中的人處于家族、部落的人的依賴之中,而后者人和人之間則僅僅通過交換聯系在一起;等等。在這一語境中,貨幣恰恰代表了資產階級社會中的新的統治形式:“在前一種情況下,所有者對非所有者的統治可以依靠個人關系,依靠這種或那種形式的共同體;在后一種情況下,這種統治必須采取物的形式,通過某種第三者,即通過貨幣。”32 在馬克思看來,貨幣正是資產階級掌握社會權力的手段和工具:“……根據物質的歷史,是貴族第一次用世俗享樂的福音代替了福音的享樂;而清醒的資產階級先是辛辛苦苦地勞動,并且非常機智地去使貴族得到資產階級自己的法律所禁止自己得到的享樂(同時貴族的權力通過金錢的形式落入資產者的口袋中了)。”33由此可見,貨幣正是在統治形式的更替、社會權力的交接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資產階級統治秩序的基本手段。與建立在貨幣之上的統治秩序相一致,資產階級社會的現代資本形式也完全區別于歷史上的資本形式。馬克思還比較了中世紀的行會資本與資產階級社會的現代資本的不同。他指出,中世紀的資本是“自然形成的”,由“住房、手工勞動工具和自然形成的世代相襲的主顧”組成,處于不發達的交往和流通之中,因此是父傳子、子傳孫的,是等級制的,F代資本則以貨幣來計算,“體現在哪一種物品都一樣”。更為重要的是,以貨幣為計算的資本,由貨幣搭建的關系,打破了宗法制中的師徒關系,建立起“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金錢關系”,34也就是馬克思此后所明確使用的雇傭勞動關系。

                    貨幣所代表的統治形式和資本的新形式,其核心特點就是建構了一種物的依賴性的社會,并創造出一種物的力量。例如,馬克思將貨幣與機器一同視作一種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矛盾時,生產力轉變為一種破壞性力量的體現35,這種力量是客觀的、物性的。他指出:“在貨幣權力的支配下,在普遍的交換手段獨立化而成為一種對社會或個人來說的獨立力量的情況下,生產和交往的各種關系的獨立現象表現得最明顯了。因此,桑喬又照例對貨幣關系同整個生產和交往之間的聯系一無所知。……對自我一致的利己主義者來說,在貨幣危機中明顯地暴露出來的貨幣的物質力量,也是一個非常不愉快的事實……為了擺脫困境,我們的利己主義者把小資產者的通常想法顛倒過來說,企圖以此造成假象,好像個人對貨幣權力的關系只是一種由個人隨心所欲地決定的東西。”36在這段引文中,馬克思明確指出了貨幣權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和物質力量。在此后的《資本論》中,馬克思用更為清楚的語言表達了貨幣的物性特征:“在論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甚至商品生產的最簡單的范疇時,在論述商品和貨幣時,我們已經指出了一種神秘性質,它把在生產中由財富的各種物質要素充當承擔者的社會關系,變成這些物本身的屬性(商品) ,并且更直截了當地把生產關系本身變成物(貨幣)。一切已經有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的社會形式,都有這種顛倒。”37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通過對貨幣所進行的歷史描繪,已經非常接近于《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所勾勒的“人的依賴性的社會”和“物的依賴性的社會”的兩種社會形態的區分。以貨幣為統治形式的社會,正是一種“物的依賴性之上的人的獨立性”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一方面,貨幣“使任何交往形式和交往本身成為對個人來說是偶然的東西”,打碎了人和人的直接交往,使得“迄今為止的一切交往都只是在一定條件下個人的交往,而不是作為個人的個人的交往”。38這樣一重認識,在此后的《共產黨宣言》中也得到了類似的表現,這就是我們熟知的一句話,資產階級將以家庭關系為代表的直接性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39。另一方面,貨幣又在特定條件下成為破壞性的物質力量,并以貨幣危機的方式表現出來。在這里,貨幣所扮演的銜接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中介功能凸顯出來。而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也就集中體現在貨幣身上。正是在對貨幣的科學認識水平之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后的《共產黨宣言》中寫道:“德國著作家對世俗的法國文獻采取相反的做法。他們在法國的原著下面寫上自己的哲學胡說。例如,他們在法國人對貨幣關系的批判下面寫上‘人的本質的外化’。”40聯系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貨幣的理解,這不正是馬克思所做的自我批判么?

                    結語:青年馬克思對貨幣認識的意義

                    通過梳理我們看到,從《論猶太人問題》到《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對貨幣的認識經過了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明顯不同的幾個理解層次。在《論猶太人問題》中,他認識到貨幣是統治市民社會的利己主義原則的體現,并開始將貨幣理解為人的異己本質,這只是批判的表象層次。這一理解層次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得到了一定的延續,他在此更為明確地將貨幣視作人的異化的本質和外化的能力。與此同時,貨幣作為一種客觀的制度,是客觀的抽象等同性的表現的一面也得到了強調。在《穆勒摘要》中,他對貨幣的認識取得了最關鍵的突破。他開始從現實的生產過程探究貨幣產生的原因,認識到貨幣產生于私有制和交換,并且已經看到貨幣與資產階級社會的本質聯系,從而發現了貨幣與價值的內在關系。到《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則從理解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歷史特性的角度,凸顯出貨幣作為一種全新統治形式和現代資本形式的表現,并在此之上強調了貨幣所具有的物質力量。青年馬克思對貨幣的認識,從一開始就并未停留在貨幣的表象和貨幣主義的幻象之上,而是將貨幣和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即資產階級社會結合在一起,將之作為理解資產階級社會、解剖資產階級社會的著眼點。正是在這一思考線索的牽引下,青年馬克思借助對貨幣問題的探析,實現了如下幾個理論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青年馬克思通過對貨幣的研究,已經初步完成了貨幣拜物教批判。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三大拜物教中,貨幣拜物教恰恰是馬克思最早加以揭示和批判的。正如青年馬克思曾指出的:“那些仍然被貴金屬的感性光輝照得眼花繚亂,因而仍然是金屬貨幣的拜物教徒的民族,還不是完全的貨幣民族。法國和英國之間的對立。”41盡管對貨幣拜物教的批判在此時還未建立在科學的政治經濟學范疇和體系之上,但馬克思從貨幣這一政治經濟學最基礎的概念之上,便做出了截然不同于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判斷,為此后逐漸深入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研究,為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形成性和內在矛盾性,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入口。

                    其次,借助對貨幣的認識,青年馬克思迅速接受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性。在《巴黎筆記》中初次面對勞動價值論時,馬克思還更多立足于一種道德立場上,批判勞動價值論的抽象原則和見物不見人的非人性42,并且將之視為國民經濟學的“昔尼克主義(即犬儒主義)”的集中體現。與這種認識相關,馬克思對于貨幣的認識,還大致停留在將貨幣簡單視作人的異化本質和外化能力之上。然而,伴隨著對貨幣與資產階級社會本質關系的認識,馬克思逐漸認識到貨幣與價值的內在聯系,從而開始接受了勞動價值論。貨幣是私有財產為基礎的社會的必然產物,是私有財產為基礎的社會中,個人通過交換完成社會化的必要中介,而價值是一定社會結構的表現形式。通過貨幣,馬克思明白了勞動價值論對于打開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重要意義。

                    再次,借助對貨幣的認識,青年馬克思還同時完成了對同時代幾個理論對象的批判。如對施蒂納哲學的批判,以及間接批判蒲魯東的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施蒂納和蒲魯東無法認識到貨幣的歷史性以及貨幣是特定生產方式之下的必然真理,而是將貨幣視作觀念性的東西,認為貨幣可以從觀念中克服,或者可以被用“更為平等的”交換手段所取代。在青年馬克思那里,已經開始清楚地認識到貨幣形式是一定生產方式的本質產物,不進行社會革命而單純變革貨幣這種交換手段便實現公平,只是癡人說夢。由此可見,對貨幣所進行的社會性、歷史性認識,有效地幫助青年馬克思完成了對唯心主義哲學、小資產階級空想社會主義等理論的批判性超越。

                    最后,同樣借助對貨幣的認識,青年馬克思開始了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批判。邊沁主義、利己主義,以及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價值觀,是資產階級時代里的統治性意識形態。青年馬克思很早就察覺到這些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在本質上不過是資產階級所有制這一現實的反映,而貨幣則為具體解剖這些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工具。貨幣具有的交換的純形式屬性、客觀的等同性、對宗法關系的取代,塑造了資產階級社會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一系列價值觀。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批判,為馬克思轉向共產主義、創立歷史唯物主義新哲學世界觀提供了幫助。

                    當然,我們還必須強調,從思想發展的總體歷程來看,青年馬克思對于貨幣的認識尚處于探索階段,對貨幣的科學、系統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建立在成熟時期科學的價值理論,以及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完整把握之上。但對貨幣的認識,構成了我們理解和把握青年馬克思哲學方法論的發展與政治經濟學的理解的一個重要線索,也是我們完整把握馬克思成熟時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前提。

                    注釋

                    1 波洛克1923年的博士論文,即《論卡爾·馬克思的貨幣理論》。參見:Friedrich Pollock,Zur Geldtheorie von Kalr Marx,Gesammelte Schriften I.Marxistische Schriften,caira Verlag 2018,S.23-128。

                    2 Isaak I.Rubin,Studien zur Geldtheorie von Marx,Beitr?ge zur Marx-Engels-Forschung Neue Folge,Sonderband 4.Argument Verlag 2012,S.9-118.

                    3(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27頁。

                  《馬克思青年時代對貨幣認識的演進分析》

                  本文由職稱驛站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職稱論文發表網

                  文章名稱:馬克思青年時代對貨幣認識的演進分析

                  文章地址:http://www.aquaprosensors.com/lunwen/xingzheng/zhengzhi/46774.html

                  '); })(); 半夜看的直播软件,午夜成人性刺激免费视频在线观看,18禁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strike id="h55fp"><b id="h55fp"></b></strike><address id="h55fp"><nobr id="h55fp"><meter id="h55fp"></meter></nobr></address>

                          <sub id="h55fp"><listing id="h55fp"><mark id="h55fp"></mark></listing></s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