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驛站所屬分類:教育學論文發布時間:2022-02-11 09:17:15瀏覽:次
漢代最早出現該類跨層結構的連用現象。魏晉六朝時期,[更/益/愈(Adv)+加(V)]經重新分析發生詞匯化,促使內部邊界消失,語義融合,形成雙音節程度副詞“更加、益加、愈加”,并且其語法功能拓展
摘 要 漢語中“×加”類雙音節比較級程度副詞來源于跨層結構[更/益/愈(Adv)+加(V)+
NP]。漢代最早出現該類跨層結構的連用現象。魏晉六朝時期,[更/益/愈(Adv)+加(V)]經重新分析發生詞匯化,促使內部邊界消失,語義融合,形成雙音節程度副詞“更加、益加、愈加”,并且其語法功能拓展,構成[更加/益加/愈加(Adv)+AP/VP]的語法結構。受語言類推機制的影響,“越加”在明代產生。“×加”類雙音節比較級程度副詞的成詞機制是經跨層結構的重新分析和[(×)加+VP/AP]結構的類推作用實現,其形成受到多種因素推動,包括共同語義基礎感染,漢語韻律規則的制約,主觀性因素影響,語言精細化與經濟性原則的要求等,根本動因是現實語用因素的驅使。
關鍵詞 比較級程度副詞 “×加” 詞匯化 主觀化 機制 動因
《漢語學報》的辦刊宗旨是:以漢語為研究對象,致力于事實的發掘和規律的揭示,致力于理論的探討和方法的探索;促進漢語的母語教學和對外教學,積極推進語言信息處理和語文現代化。為了宗旨的有效落實,我們把以下六點愿望作為辦刊準則。
一、 引 言
程度副詞屬于語言中的情態標記,在句法結構中表達情態量,主要功能是標明人或事物的性狀或身心感受之程度量級或變化。印歐語中主要使用屈折變化來表達事物的程度量級和變化,漢語則主要通過使用程度副詞修飾謂詞性成分表示程度量級和變化。漢語程度等級分類主要有“過量級、極高級、次高級、比較級、原級和弱級”等(馬清華 2003),其中比較級程度副詞的典型成員包括“更、越、愈、更加、越加、愈加”等,以及在古代漢語中較為典型但在現代漢語中較為邊緣,甚至消亡的成員“益、益加”。關于程度副詞的共時比較、句式、語法意義及其相關問題一直是語言學界研究的熱點。陸儉明(1981)、肖奚強(1993)、張誼生(2009)、董秀芳(2017)等相繼對程度副詞從不同層面進行了描寫和分析,而關于“×加”類雙音節程度副詞的形成機制與動因則研究甚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旨在考察“×加”類雙音節比較級程度副詞的詞匯化軌跡及其語法功能差異,并分析其詞匯化的機制與動因。
二、 比較級程度副詞的詞匯化軌跡
(一) 程度副詞“更加”的詞匯化軌跡
“更加”的詞匯化建立在“更”的語法化基礎之上!墩f文》釋“更,改也”。“更”的歷時語法化路徑之一為:“更改”義→動作行為或情況反復進行或出現→動作行為或情況以相互輪迭的方式進行或出現→程度的加深(高育花 2001)。張家合(2013)指出表“程度增加”義的副詞“更”較早見于戰國時期《韓非子·孤憤》中,即“其修士不能以貨賂事人,恃其精潔而更不能以枉法為治,則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聽請謁矣”。東漢時期,[更(程度)+加(V)+
NP]的連用現象出現,構成跨層結構。例如:
(1) 張武等受賂金錢,覺,更加賞賜,以媿(愧)其心。(東漢《漢書·文帝紀第四》)
(2) 春秋時禍敗之始,戰國逾增其荼毒。秦漢無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東漢《刺世嫉
邪賦》)
例(1)、例(2)中,“更”與“加”處于不同的句法層次,其中“更”為程度副詞,修飾其后動詞“加”,即“增加”,支配名詞性成分,整體構成述賓結構。因此,“更”與“加”只是線性序列上的毗鄰,并不構成一個獨立的句法單位。在[更(程度)+加(V)+NP]這一結構中,動詞“加”具有對事物量度或程度進行增加的作用,程度副詞“更”本身也承擔了量度或程度增加的修飾功能,兩者語義相近,結構相鄰,長期組合,促進了“更加”的詞匯化。因此,[更+
加]雖未成詞,但它們的連用現象為程度副詞“更加”的形成提供了句法和語義基礎。
東晉時期最早出現“更加”的詞匯化現象,即“更加”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雙音節程度副詞使用,表“程度增加”義,用于修飾謂詞性成分,構成[更加(Adv)+AP/VP]狀中結構,但使用尚不普遍。例如:
(3) 振策長驅,推人于險,有不即避,更加攄頓。嗚呼,悲哉!(東晉《抱樸子外篇》卷二十五)
(4) 以雞舌香、黃蓮、乳汁煎注之,諸有百疾之在目者皆愈,而更加精明倍常也。(東晉《抱樸子內篇》卷十五)
例(3)和例(4)中,“更加”作為雙音節程度副詞分別修飾雙音節形容詞“攄頓”
“精明”。
與此同時,以及在之后很長一段時期(至隋唐時期),跨層結構[更+加]與作為程度副詞的“更加”并行使用,并且存在兩類跨層結構,分別為:a. 跨層結構Ⅰ:[更(程度)+加(V)+
NP],其中“更”為程度副詞,表“程度增加”義;b. 跨層結構Ⅱ:[更(再、又)+加(V)+NP],其中“更”為頻度副詞,意為“再、又”。
A類:跨層結構
a. 跨層結構Ⅰ:[更(程度)+加(V)+NP]
(5) 雪上更加霜。(五代《祖堂集》卷第十九)
b. 跨層結構Ⅱ:[更(再、又)+加(V)+NP]:
(6) 百司支計不給,每畝更加五文。(唐《通典·食貨十一·雜稅》)
董秀芳(2011)提出了漢語詞匯化的主要類型之一是跨層結構的詞匯化,即不構成一個句法成分僅在線性順序上相鄰的兩個成分的詞匯化。雙音節程度副詞“更加”的形成正是跨層結構詞匯化的結果。
B類:詞匯化后結構:[更加(Adv)+AP/VP]
(7) 然性不宿憾,尋亦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加富貴。(唐《北史·列傳第一》)
(8) 太子還宮,更加愁悶。(五代《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三)
(9) 今晨太子散煩,愁憂更加轉極。(同上)
例(7)—例(8)中, “更加”經過重新分析后詞匯化為程度副詞,修飾形容詞性成分“富貴”和“愁悶”,整體構成狀中結構;例(9)中“更加”修飾動補結構“轉極”。
“更加”詞匯化為副詞后,實現結構和語義的雙維度融合。在結構上,[更+加]內部界限消失,其語法功能隨之發生變化,即從跨層連用結構支配體詞性成分發展為副詞“更加”,修飾謂詞性成分。另外,[更+加]與“更加”兩種形式的長期并行使用,表明詞匯化是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新語言形式代替舊語言形式需要一個過渡階段,新舊語言形式在語言中并存也是語言演變歷史上常見的語言現象。
元明清時期,話本、戲曲、小說等更貼近百姓生活的文學作品興盛起來,程度副詞“更加”被普遍使用到這類文學作品中。例如:
(10) 這一場病,比前更加沉重。(明《醒世恒言》)
(11) 大圣聽得這般言語,更加努力。(明《西游記》)
(12) 王太守道:“如此更加可敬了。”(清《儒林外史》)
(13) 至于金大人,是更加茫然了。(清《孽;ā)
(二) 程度副詞“益加”的詞匯化軌跡
《說文》釋“益,饒(饒)也。從水、皿。皿,益之意也”。引申為“水漲”,如“澭水暴益”(《呂氏春秋·察今》);進而表示在某些方面增加(如體積、數量、程度等),如“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呂氏春秋·察今》。戰國時期,語法化為副詞,表示“程度增加”義。例如:
(14) 君之疾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戰國《韓非子·喻老》)
(15) 如水益深,如火益熱。(戰國《孟子·梁惠王下》)
東漢時期出現[益(Adv)+加(V)+NP]連用的現象,表程度義的副詞“益”修飾動詞“加”,支配名詞性成分。例如:
(16) 貧賤者益加敬,繇是名譽日廣。(東漢《漢書》卷七十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早出現雙音節副詞“益加”,表“程度增加”義,并且此時期使用頻率較高,特別是在佛經文獻中。例如:
(17) 以為中書侍郎,拾遺左右,寵待彌深。而魯元益加謹肅,世祖逾親信之,內外大臣莫不敬憚焉。(南北朝《魏書列傳·第二十二》)
(18) 見惠基安靜不與秉相知,由是益加恩信。(南北朝《南齊書》卷四十六)
(19) 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南北朝《妙法蓮華經》卷六)
(20) 到八月,石蔥果走。勒益加尊重,有事必咨而后行,號大和尚。(南北朝《高僧傳》卷九)
雖然魏晉南北朝時期“益加”已詞匯化,但唐朝時期依然存在使用跨層結構[益(Adv)+加(V)+NP]或[NP+益(Adv)+加(V)]的現象。例如:
(21) 誠得開邊之略,益加報國之心。(唐《白氏文集》卷四十)
(22) 毗佐三府,出入數年,韓公之待公也益加,公之奉韓公也彌固。(《唐代墓志匯編續集》)
例(21)中,程度副詞“益”修飾動詞“加”,支配名詞性成分“報國之心”;例(22)中,“益加”整體做謂語,與后一句中“彌固”相對。
兩宋與明清時期,“益加”的使用頻率不斷增加。例如:
(23) 國主益加欽重。后終于本山,靈塔存焉。(南宋《五燈會元》)
(24) 李參軍勉強坐下,心中悚懼,狀貌益加恭謹。(明《初刻拍案驚奇》)
(三) 程度副詞“愈加”的詞匯化軌跡
相對其他三個單音節比較級程度副詞來說,“愈”最早產生“程度增加”義。在西周時期由動詞“愈(通‘癒’,意為‘病好了’)”虛化而來,用于修飾謂詞性成分。例如:
(25) 政事愈蹙。(西周《詩經·小明》)
(26) 公孫段卒,國人愈懼。(春秋《左傳·昭公七年》)
漢朝時期最早出現[愈(Adv)+加(V)]跨層連用現象,構成[NP+愈(Adv)+加(V)]結構,其中“愈”作為程度副詞修飾動詞“加”,意為“更加增加”,而主語NP實則為底層賓語,即為[愈(Adv)+加(V)+NP]。例如:
(27) 秦攝利銜以御宇內,執修棰以笞八極,驂服以罷,而鞭策愈加,故有傾銜遺棰之變。(西漢《鹽鐵論》)
“愈加”作為雙音節副詞修飾謂詞性成分最早也見于南北朝時期,但至隋唐時期在文獻中使用都極少。例如:
(28) 家無儲積,無絹為衾,上聞之,愈加惋惜。(南北朝《南齊書》卷三十八)
(29) 從此以后,帝每見,鞘利等愈加敬畏,不失蕃臣之禮。(唐《大唐創業起居注》)
北宋以后,“愈加”才在文獻中陸續被廣泛使用。例如:
(30) 如此五年,愈加勤肅。(北宋《太平廣記》)
(31) 三巧兒思想丈夫臨行之約,愈加心慌。(明《喻世明言》)
(四) 程度副詞“越加”的詞匯化軌跡
“越”最初為動詞,意為“越過,度過”,如例(32)所示。后引申出“超過、勝過”義,如例(33)所示。
(32)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侖,不至弇山。(戰國《列子》)
(33) 超商越周,與唐比蹤。 (魏《責躬》 )
此后“越”的意義繼續分化,功能發生語法化。宋代,“越”作為程度副詞使用的情況開始出現,例如:
(34) 要靜越不靜(南宋《朱子語類》)
(35) 若只看“仁”字,越看越不出。(同上)
程度副詞“越”產生后以較高頻率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特別是在元明清時期的話本、戲劇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例如:
(36) 蓋因不是他姻緣,所以陰騭越重了。(明《初刻拍案驚奇》)
(37)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明《水滸傳》)
明代出現[越(程度)+加(V)+NP]或[NP+越(程度)+加(V)]的連用結構。例如:
(38) 當下李雷送旗牌去后,越加心事。(明《善惡圖全傳》第三十一回)
(39) 遜見日將西沉,殺氣越加,心中猶豫,令心腹人再往探看。(明《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
雙音節程度副詞“越加”也在明代形成,并且在文學作品中被廣泛使用。例如:
(40) 看見錦賬羅幃,越加怒惱。(明《警世通言》)
(41) 汪秀才聽罷,越加高興。(明《二刻拍案驚奇》)
由此可見,漢語中雙音節比較級程度副詞的詞匯化建立在單音節比較級程度副詞的語法化基礎之上,并且“更加、益加、愈加”形成于[×(程度)+加(V)+NP]跨層結構的語言環境中,但是“越加”并非來源于該跨層結構,其詞匯化機制是由于類推泛化(見第三部分)雙音節“×加”類比較級程度副詞的形成軌跡如下:
更加(魏晉南北朝) ≈ 益加(魏晉南北朝) ≈ 愈加(魏晉南北朝) >[1]越加(明代)
三、 比較級程度副詞的詞匯化機制
(一) 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和類推是促使詞匯語法化的重要機制。Hopper和Traugott(2008)認為“重新分析本質上是線性的、組合的,經常是局部的重新組織和規則演變”。[更/益/愈(Adv)+加(V)+NP]跨層結構的使用是“×加”類雙音節程度副詞詞匯化環節中至為重要的一環,它是重新分析的句法基礎。在[更/益/愈(Adv)+加(V)+NP]結構中,副詞“更、益、愈”修飾動詞“加”,支配(動)名詞性成分,表示數量增加,整體實現為述賓結構。由線性序列組合結構發展成詞,涉及內部結構的重新分析,即[更/益/愈(Adv)+加(V)]結構重新分析為[更加/益加/愈加(Adv)]。[×+加]內部邊界消失,語義融合,詞匯化為程度副詞[×加],實現語法功能的拓展,構成[×加(Adv)+AP/VP]結構。語法化的典型變化之一是意義虛化,副詞“更加、益加、愈加”保留詞內語素“更、益、愈”的“程度義”,而構詞語素“加”在詞匯中意義弱化,附著于語素“更”。重新分析確定了“更加、益加、愈加”作為雙音節比較級程度副詞的語法身份。
(二) 類推
類推是詞的適應范圍或句法結構在縱向平面的模仿推廣,即由“(a)+×”推廣到
“(b)+×”。(馬清華 2006)47從比較級程度副詞詞匯化的軌跡可以發現,“更加、益加、愈加”都分別經歷了未詞匯化前的跨層結構時期,且詞匯化時間較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演變為雙音節程度副詞。由于“越”在宋代才語法化為程度副詞,所以“越加”的形成時間也最晚,到了明代才產生,并且與跨層結構[越(Adv)+加(V)]同時期出現。此外,“越加”在形成之初就使用較為廣泛,因此很難說其是由跨層結構經重新分析而得。我們認為,縱向平面的語言類推機制對“越加”的詞匯化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受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語詞匯整體雙音化趨勢的影響,后世的漢語詞逐漸向雙音化方向發展;二是具有同義功能的詞匯的影響。特別是在明代,其他三個雙音節比較級程度副詞在文學作品中已被普遍使用,這無疑促使“越加”發生詞匯化。通過以上例證分析,可總結出“×加”類雙音節比較級程度副詞的詞匯化軌跡與機制,如下所示:
第Ⅰ— Ⅱ階段,實義動詞分別構成[更/越(V)+NP]、[NP+益/愈(V)]結構,意義分化;
第Ⅲ階段,動詞“更、益、愈”逐步語法化,演變為副詞,表“程度增加”義,構成[更/益/
愈(程度)+加(V)+NP]跨層結構,其中動詞“加”主要支配名詞性成分;
第Ⅳ階段,跨層結構經重新分析實現句法和語義融合,產生程度副詞“更加、益加、越加”,隨之發生語法功能拓展,形成[更加/益加/愈加(程度)+VP/AP]結構;
第Ⅴ階段,“越”語法化為程度副詞,受“×加”形式在縱向平面的類推作用,形成雙音節同義副詞“越加”。
四、 比較級程度副詞的詞匯化動因
(一) 共同的語義基礎
共同的語義基礎是“×加”類程度副詞形成的前提條件。從組合角度而言,副詞“更、益、愈”修飾謂詞性成分,表“程度增加”義,實現為句法結構的狀語。動詞“加”表“增加”義,實現為句法結構中的謂語。因此,在共同的語義基礎上,副詞“更、益、愈”與動詞“加”常常在同一語境中連用共現。兩者語義相容在“×加”類程度副詞的詞匯化過程中具有前提性作用。從聚合角度而言,表“程度增加”義的副詞“更加、益加、愈加、越加”分別從表“變化”義的動詞“更”、表“溢出”義的動詞“益”、表“逾越”義的動詞“愈(逾)”、表“超過”義的動詞“越”語法化和再語法化(詞匯化)發展而來,單音節動詞與雙音節副詞具有共同的語義基礎。“起點義項和目標義項的家族相似,可誘發語法化活動。”(馬清華 2006)47
在語法化和再語法化的過程中存在一個意義演變的連續統:
1. 更(V)→更加(Adv)語法化過程中的意義分化與連續
2. 益(V)→益加(Adv)語法化過程中的意義分化與連續
“溢出”義→“水漲”義→ 在某些方面增加(如體積、數量、程度等)(益)→[“程度”義(益)+
“增加”義(加)]→“程度增加”義(益加)
3. 愈(V)→愈加(Adv)語法化過程中的意義分化與連續
“逾越”義(通“逾”)→“勝過”義→“程度增加”義(愈)→[“程度”義(愈)+“增加”義(加)]→
“程度增加”義(越加)
4. 越(V)→越加(Adv)語法化過程中的意義分化與連續
(二) 漢語韻律規則的影響
韻律規則在漢語中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在一般節律限制條件下,任何不區分音節重量的語言里的最和諧的韻律詞,都是由兩個音節(的長度)所組成。”(馮勝利 2007)漢語在追求節律優化的過程中出現了雙音節化趨勢,而這種趨勢在句法結構的組合中表現得十分明顯。雙音節程度副詞“更加”的產生可以說是與漢語詞匯雙音化進程協同發生的,其修飾成分通常是雙音節成分。例如:
(42) a. 人比/青山/更遠 (43) a. 比前/更加/親密
b. 其御/短兵/更易 b. 更加/敬服/楊公
(44) a. 學士/愈疑 (45) a. 愈加/歡喜
b. 從此/恩情/愈篤 b. 居家/愈加/暴橫
從單音節副詞“更、愈”發展到雙音節副詞“更加、愈加”,也受到句法結構中組配成分音節數量的制約。如例(42)、例(44)中,單音節副詞“更”“愈”分別與單音節成分組配;而在例(43)、例(45)中,隨著漢語雙音化趨勢的發展,句法結構中的謂詞性成分普遍雙音節化,與其組配的成分也傾向于選擇雙音節的修飾語。因此,受漢語句法結構中韻律規則的制約,比較級程度副詞也逐漸雙音化。這為“×加”類程度副詞的詞匯化提供了語言使用
環境。
(三) 主觀化認知因素影響
主觀化是指“語言為表現主觀性(立場、態度和情感等)而采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沈家煊 2001)。詞匯語法化常常伴隨著主觀化,程度副詞在語法化的過程中,客觀語義成分逐漸減少,而隱含的主觀語義成分卻在不斷增加。例如,在使用程度副詞“愈加、越加”表達人或事物的性狀程度變化時都明顯帶有說話者的主觀態度。
(46) a. 卓遂不以為意。自此愈加驕橫,自號為“尚父”。(明《三國演義》)
b. 懷光大懼,反謀益甚,表文越加跋扈。(民國《唐史演義》)
例(46)中,“愈加、越加”修飾帶有濃厚主觀感情色彩的形容詞“驕橫”“跋扈”,由于語義感染作用,程度副詞增量表達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和主觀態度也趨于明顯。
(四) 語言精細化和經濟性原則的要求
語言的復雜性和簡單性是相對的。一方面,語義表達需要精細化,導致詞匯和語法結構的復雜化(語義分化、詞匯化等),如由[更/益/愈(Adv)+加(V)]狀中結構重新分析產生雙音節程度副詞更加/益加/愈加(Adv),它們所適用的語言環境及語義表達不斷精細化。另一方面,語言的經濟性原則要求語言使用有限的形式表達無限的意義。程度量的表達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知的精細化,但人們在表達程度范疇時并沒有創造新的語素,而是運用隱喻或聯想等手段,借用已有的具有共同語義基礎的相關語素或詞匯來表達程度義,如動詞“更”的語法化最終促使雙音節程度副詞“更加”的產生,由最初意義實在的動詞語法化為意義多樣且虛靈的副詞,這充分體現了語言的經濟性原則。
(五) 現實語用因素的驅使
語用因素是促使漢語雙音節比較級程度副詞詞匯化的根本動因。語言運用的實際需要使得程度副詞在口語和書面語中以較高頻出現,因而部分“×加”類比較級程度副詞能夠從古漢語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元明清時期,話本戲劇小說等文學形式流行并蓬勃發展,“更加、益加、愈加、越加”等程度副詞在這類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關于它們在歷代文獻資料中的使用情況統計如表1所示:
在歷時與共時的語言中,“×加”類程度副詞的句法功能演變和內部競爭從未停止。魏晉六朝,雙音節程度副詞“更加、益加、愈加”產生,但至隋唐五代時期,“×加”類雙音節程度副詞使用都相對較少。至兩宋時期使用逐漸增多,但“更加“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其他兩個詞。元明清至民國時期,由于民間文學和藝術的繁榮發展,“×加”類雙音節程度副詞使用頻率明顯增加,并且在明代又產生了另外一個雙音節程度副詞“越加”。它們的使用頻率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即“更加”和“愈加”使用相對較多,“越加”其次,“益加”最少。在現代漢語中,“×加”類程度副詞的使用則呈現出極端的不平衡,最為顯著的是“更加”的超大量使用以及“益加”的消亡,“愈加”的使用頻率稍微高于“越加”,但兩者的使用范圍都極為局限,通常只用于書面語和文學作品中。究其原因,源于受語言的經濟性原則的影響和語體因素制約,在表達幾乎相同的意義時,人們更傾向于選擇其中之一。另外,由于適用語體限制,“愈加、越加”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頻率也受到擠壓。
五、 比較級程度副詞詞匯化后的語義和功能變化及其內部差異
(一) “更加”詞匯化后的語義與語法功能變化
在詞匯化完成后,伴隨著“更加”所適用的語言環境的變化與擴張。最為顯著的是,作為一個雙音節程度副詞,“更加”不像跨層結構[更(Adv)+加(V)],后者主要支配名詞性論元成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開始修飾形容詞性或動詞性成分。例如:
(47) 良久,又靜思作一曲,更加妙絕,無不賞駭。(北宋《太平廣記》)
(48) 秋谷見他急得面紅頭赤,更加狂笑起來。(清《九尾龜》)
雖然“更”與“更加”同作為程度副詞,在表達“程度增加”義方面語義幾乎相同,但有時并不可替換,如“*更狂笑起來”似乎不可說。在其他語法功能方面,如與單音節否定詞“莫、無、不”搭配,或具有連詞的功能,雙音節程度副詞“更加”并未顯現出擴張態勢。例如,隋唐五代至元明時期,表程度的副詞“更”可與否定詞“莫”“無”“不”等共現搭配使用,如例(49)—例(55)所示,而在相應時期,未出現表程度的副詞“更加”與這幾個典型的否定詞搭配使用的情況。
1. “更+莫+VP”
(49) 但能息念,更莫外求。物來則照。(唐《佛語錄·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50) 謝汝心力。我回東土,奉答前恩。從今去更莫作罪。(元《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2. “更+無+NP”
(51) 我今更無眷戀處,恨不將身自滅亡。(五代《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五)
(52) 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惟尚饗。(明《三國演義》)
3. “更+不+AP/VP”
(53) 自謂滿足,更不求進。(唐《佛經·首楞嚴經》)
(54) 糜竺懷愁,更不可言。(明《三國演義》)
直至清代,表程度的副詞“更加”才出現與否定副詞“不”共現的情況,構成“更加+
不+AP”結構。例如:
(55) 俺也不知道為首的是那個,姓甚名誰,更加不清楚了。(清《施公案》)
但更常見的現象是程度副詞“更加”與自身帶有否定意義的雙音節形容詞“不悅、不樂、不快、不睦、不忍”、“無用”或四音節動詞“不以為意”“不知所措”搭配使用,如例(56)—例(58)所示,但未見“更加”與否定詞“莫” “無”共現搭配使用的情況。
(56) 寶玉本聽了甄寶玉的話甚不耐煩,又被寶釵搶白了一場,心中更加不樂。(清《紅樓夢》)
(57) 一連三日,皆如此情形,我等更加不以為意。(清《七劍十三俠》)
(58) 說起那汪慕蘇來,自然不是有心做你,但他的為人比你更加無用。(清《九尾龜》)
在現代漢語中,“更”與“更加”的語法功能也存在較多重合之處!冬F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 1980)232對“更”的解釋是“表示程度增高,用于比較”,“更加”的解釋則參照“更”的釋義。兩者皆可直接修飾形容詞、動詞,如“迎接更/更加艱巨的任務”“更/更加喜歡這個城市”;或修飾“不+形容詞、動詞”,如“更/更加不容易了”“更/更加不愛說話了”;或修飾“動詞+得(不)”時,如“更/更加合得來了”“更/更加沉不住氣了”。這表明兩者在以上用法中具有功能替代性,但比較“更”和“更加”在其他語言環境中的使用限制,兩者也表現出一定的語法功能的差異。王茜(2014)39-40對比了程度副詞“更”與“更加”,指出兩者在能否直接與“地”搭配做狀語,能否搭配“部分性質形容詞+地”用法兩方面存在差異。“更加”可以直接搭配助詞“地”做狀語,而“更”不可以,如“更加(*更)地喜歡這個城市”。“更”可搭配“部分性質形容詞+地”做狀語,但“更加”不可以,如“更(*更加)好地工作”。這些使用語言環境的差異也表現了兩者之間存在不可替換性。
(二) “×加”類程度副詞的語義與語法功能差異
在“×加”類程度副詞范疇中,雖然其內部詞匯的語義十分相近,即都表示“程度增加”義,但其語法功能不盡相同。首先,就比較對象來說,“更加”既可以用于不同對象之間性質或狀態的比較,也可以是同一對象在不同時期性質或狀態的比較,如例(59)—例(60)所示;而“益加/愈加/越加”不能用于兩個不同對象之間的比較,只能用于同一人/事物在不同時間段(點)的比較,即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人/物性質或狀態程度的增加,如例(61)—例(63)所示。
(59) 不過,周原甲骨文與殷墟甲骨文在刻寫風格上有差異,前者比后者更加草率難識。(兩個不同的比較對象)
(60) 過了午時,故意更加疲憊。(清《七劍十三俠》)(同一對象在不同時間段的比較)
(61) 男子仗劍樽酒之間,備嘗艱困,益加老練。(民國《元代野史》)
(62) 此時母親見他得官回來,自必愈加歡喜。(清《施公案》)
(63) 到家,寶玉越加沉重,次日連起坐都不能了。(清《紅樓夢》)
其次,“愈加”和“越加”都可應用于倚變構式,兩者可分別構成“愈……愈加/越……越加……”倚變結構,如例(64)—例(65)所示;“愈加”和“越加”還可構成“愈來愈加……/越來越加……”構式,如例(66)—例(67)所示,而“更加”和“益加”則不可以構成這兩類構式。
(64) 他愈了解她,也就愈加后悔。
(65) 越難獲得的東西人們往往也越加珍惜。
(66) 世界各國對人文社會科學,呈現出愈來愈加重視的趨勢。
(67) 未來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內貿易,將會越來越加興旺。
最后,就主觀化特征而言,“更加”主要用于對客觀事實的陳述,往往不涉及說話者的主觀態度,而“益加/愈加/越加”往往帶有說話者強烈的主觀態度或看法。因此,就語用環境而言,“更加”所搭配成分最為廣泛,可搭配積極成分、消極成分和中性成分,如“房屋更加精美/聽了心上更加難過/更加明顯的融合趨勢”,“愈加、越加”更傾向使用于積極或消極兩種語境,如“嚴嵩愈加惱恨(清《海公大紅袍傳》)/那小紅花愈加鮮艷”“越加橫暴/越加繁茂”。“益加”在明清時期幾乎只用于積極語境,如“益加歡喜/益加敬愛他”; 至民國時期,其使用范圍擴大至消極語境,如“趙卬益加憤怒(民國《西漢野史》)/寶卷以權貴悉除,益加驕縱(民國《南北史演義》)”。此外,在現代漢語中,“更加”適用的文本范圍最廣,不受文體限制,而“愈加、越加”幾乎只用于書面語。“益加”則近乎消亡,不再
使用。
六、 結 論
“×加”類雙音節比較級程度副詞的形成以單音節詞“更、益、愈、越”的語義特征與語法化為基礎,以跨層結構[更/益/愈(Adv)+加(V)+NP]的使用為來源,經歷了一個語義與語法演變的連續統。漢代最早出現該類跨層鄰接結構,魏晉南北朝時期[×+加]發生詞匯化,形成雙音節程度副詞“更加、益加、愈加”,構成[更加/益加/愈加(Adv)+AP/VP]結構。其成詞機制是跨層結構[更/益/愈(Adv)+加(V)]經重新分析詞匯化為雙音節程度副詞“更加/益加/愈加”。由于“越”在宋代才演變為程度副詞,因此,雙音節程度副詞“越加”的形成年代也最晚,至明代才產生。“越加”形成之初即被廣泛使用,本文認為它的形成是在漢語普遍雙音化,加上其他三個雙音節程度副詞被普遍使用之后,通過語言的類推作用而產生。雙音節比較級程度副詞形成的動因主要有五大因素,分別為:共同的語義基礎、漢語韻律規則的制約、主觀化認知因素的影響和語言精細化與經濟性原則的要求,還有最根本動因是現實語用因素的驅使。在詞匯化后,“×加”類比較級程度副詞內部也存在著語法功能的差異,包括比較對象的差異,是否可構成倚變構式和“×來×加”構式,主觀性特征及語體使用環境差異。在共時使用中,“×加”類比較級程度副詞句法功能的演變和內部競爭也從未停止,但“更加”最終在使用范圍和使用頻率上占據絕對優勢。
附 注
[1] “≈”表示大致同時期,“>”表示早于。
[2] 在北京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以下簡稱“CCL語料庫”)中未檢索到魏晉六朝時期使用雙音節程度副詞“益加”和“愈加”的相關語料,但此時這兩個詞已產生。因此,表1中的“益加”和“愈加”在魏晉六朝時期使用數量為0,并不代表此時期兩者還未產生。
參考文獻
1. 鮑爾·J.霍伯爾,伊麗莎白·克勞斯·特拉格特.語法化學說. 梁銀峰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4.
2. 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修訂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 董秀芳. 從動作的重復和持續到程度的增量和強調. 漢語學習,2017(4):3-12.
4. 馮勝利. 韻律語法理論與漢語研究. 語言科學,2007(2):48-59.
5. 高育花. 中古漢語副詞“更”探微.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2):91-94.
6. 陸儉明.“更加”和“越發”.語文研究,1981(1):22-29.
7. 呂叔湘. 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8. 馬清華.強程度標記的疊加.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3(2):79-88、124.
9. 馬清華. 語義的多維研究. 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10. 沈家煊. 語言的主觀性與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1(4):322-333.
11. 王茜.程度副詞“更”與“更加”對比研究——以《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商務館學漢語詞典》為例.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30(7).
12. 肖奚強. “更”字歧義句及其相關句式.南京師大學報,1993(4):144-150.
13. 張家合.程度副詞“越”、“越發”的語法化及相關問題.漢語學習,2010(5):69-75.
14. 張家合.漢語“更加”類副詞的歷時演變.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3,38(1):61-65.
15. 張誼生. “更”字比較句中多項比較的程序與格式.世界漢語教學,2009(4):443-456.
《漢語雙音節比較級程度副詞的詞匯化機制與動因》本文由職稱驛站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職稱論文發表網
文章地址:http://www.aquaprosensors.com/lunwen/jiaoyu/jiaoyuxue/46392.html